攝影/方旦旦
理想的生活型態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要去英國是因為「我想去」啊。
毫不疑惑地把我腦袋裡堅決的念頭拿來當作標題了。夠直白了吧。
我曾說,英國本來就是我想前往一探究竟、開開眼界、拓展視野的,我發自內心充滿想像而喜愛的,一個呼喚著我親自去探索的國家。
只是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什麼時候去、更沒想過自己會有能力去。
所以,旦董的決定前往攻讀碩士,讓我如見光芒,知道這也許會是我唯一一次積極主動籌備到當地體驗生活與工作的機會,是一個絕對的契機。
是的,最初我曾認為我們一定會一起行動,不管到哪裡--我想這也曾是我提起勇氣的原因之一,因為認為不管到哪裡都有這個人和自己一起。
然而,在我開始準備,就像頭洗了一半的時候(這個比喻大概是這整篇文章裡最通俗的句子了),面對的事實卻是無情的質疑--而這樣的質疑給我的感覺根本就是不被看好,不是嗎--以及,我們必須各自成長。
是啊,各自成長。
我們會有各自的收穫的。
所以,究竟有沒有人記得那句「為什麼不是一起去呢?」如今早已不是重點。
即便我只要一想起,就覺得心有不甘;我只要一想起,就覺得自己根本多少受騙;我只要一想起,就恨得再也不想理那個「契機」。
如果有誰問我,「妳不就是想愛相隨嗎?」我絕不會否認。
是啊,如果我說不是,究竟有誰要相信呢?
就像我打賭旦董也不敢完全否認他是希望我同行的,他也是有私心的。
而我卻也敢無比大聲而自信的說,「是,我是愛相隨,但那只佔一成、只佔兩成。」
百分之二十,最多百分之二十。
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為的是做我真正想做的事、為的是打開自身的眼界。
為的是離開保護離開舒適圈、為的是不願再做井底之蛙。
為的是跳脫人們自以為是地認為我該做什麼,以及我該怎麼做。
為的是體驗和自己原本的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世界。
為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無論工作生活都一樣快樂」的平衡點。
為的是得到人身和財務上的完全自由,親手打造出自己渴望的生活型態!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去。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去啊。
我是為了這百分之八十,才能做到最大的努力的。
而為了這百分之百,我必須努力克服未知、克服不安、克服恐懼,用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地尋找方向、勇敢去做。
是的,外人看起來這麼積極樂觀的我,也曾想過啊,想過「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好?我有家人保護、我的生活簡單、我的教學能力不差,就這樣安安穩穩地繼續教書賺錢,把所熱愛的語文教給那些如今擁有豐富資訊卻不懂運用語文表達自我的學生,領那比起同年人看來還不差的薪水,難道不好嗎?」
沒有不好,但人就是犯賤吧。
也許當我在外面闖過跌過摔過辛苦過,才會感受到這樣「難道不好嗎?」的生活有多麼甜美。
又或許當我在外面找到了更加適合自己的定位,就能大展所長,活得比以往還要精彩繽紛上百倍。
That’s my point,不曾嘗試,又怎麼知道結果如何?
我不會後悔對於前往英國這個目標,截至目前為止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儘管我還是不安害怕吧,卻仍深信一切經驗都會是自己的、是值得的。
然後,我會出書的,不久後的某一天。
抒發我對這世界人事物的想法、分享我在英國的生活點滴、吟唱所有我熱愛的音樂。
我會用我的文字和音樂,感動曾讀過這篇文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