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應該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創作力最鼎盛的時候,偏偏就是在深夜。
說真的,我其實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寫些什麼,但就是有無比強烈的欲望,想把深埋內心亟欲訴說的那些話給寫出來。
英國二次封城至今,我和女孩們的例行公事就是,在各自的房間讀書、做自己的事,相聚在廚房做菜、吃飯,一起在我房間或是後來建立的視聽室看電影、影集。
當然也少不了每週至少一次在超市網站的生活必需品與食材訂購,直送到家。
2015到2017在英國的那兩年,我的工作和生活劃分得非常清楚;因此現在回想起來也並不意外,自己的文章產量可以如此之高。
但現在,做為一個每週上課兩天、必須每天大量閱讀的碩士生,再加上每週20小時的打工——如何妥善分配、充分運用時間,兼顧自己的所有責任義務與想說想做想寫的事,讓這一切變得充實有效率,絕對是我這一年最最重要的課題。
有時我真的會覺得,自己有滿心滿腹想表達的想法,卻總是被自己的框架給限制住。
為什麼要有標題?為什麼要有系列?為什麼我非得定期產出?為什麼我不能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為什麼非得要整理得有條有理?
這一切難道不是侷限我所有可能的束縛嗎?
我就想寫,何必在乎誰看不看得懂?
意識流般的書寫,就從這一刻開始。
封城至今,我們看了真愛每一天、愛是您愛是我、鐵達尼號、密弒遊戲,也一起看了艾蜜莉在巴黎、后翼棄兵,還有數不清不知道多少集的綜藝玩很大。
朋友也曾來家裡與我們同聚,吃烤肉、吃pizza、吃肯德基。
還記得朋友說過的一句「能在這裡和你們相遇,是最大的收穫之一。」
我無比感動。
然後,是的,我有個2016年認識至今,我那生在南京的「弟弟」。
我們當年是在店裡認識的,他非常謙遜有禮、非常尊重中國台灣在文化政治社會思想上的差別;2016年相識至今,我們在微信、臉書、IG,始終保持聯絡;闊別四年之後,我們總算又在英國相見。
16年的他來到英國旅遊,19年的他來到英國唸書,如今2020,他正在這裡攻讀第二個碩士。
能夠認識、相聚就是緣分;弟弟來家裡拜訪當天,甚至帶了一組雅詩蘭黛的迷你保養組合給姐姐我,我真真受寵若驚。
朋友有那樣多種,異性之間更是充滿遐想與可能,但我必須非常發自真心地說,這個和我同姓的弟弟、熱愛台灣的弟弟,真的就像我的親生兄弟似的。
作為獨生女,如果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兄弟,儘管相隔時間與距離,卻還總是把對方放在心上,甚至終能相見,那豈不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疫情固然改變了許多事情,但這樣的機緣卻不是病毒能夠阻擋的。
我無比感謝。
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讀書、寫作業、修改整理部落格、認真聽音樂唱歌寫文章、拍影片錄podcast(儘管完全不知道能做什麼主題)、聽讀有聲書好好鍛鍊我的英式英文、經營線上課程教學⋯⋯
我真的很貪心,卻也很沒有確實的行動力。
所以我不想放過這個有滿腦子想法的深夜。
最後,還得應付那個需要被滋潤灌溉、內心充滿野性的自己。